前言 万众瞩目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八一建军节特别节目《攻坚》,昨天晚上正式上线,刚一上线果然就有大新闻出现。在《合力制胜》篇中,出现了歼-10C型战斗机在演练中“击落”某隐身战斗机的战例,其中很多细节值得分析。 歼-10C型战斗机是如何“击落”隐形飞机的?视频刚一开始,首先给出的是协同参演的空警-500A型预警机的画面,同时告知“01”目标大致方位和距离——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节目效果”,真到战时绝对不可能使用这么低效率的语音报文告知目标方位和距离,都是直接上数据链传递战术态势图。这个“方位70配资操盘开户,距离180”仅仅是告诉我们,预警机截获了某个目标。
预警机:撕开隐身战机的“天眼” 空战一开始,画面中首先出现的是空警-500A型预警机的雷达显示屏。这个看似普通的“圆盘”,其实是破解隐身战机的关键。传统战斗机的雷达受限于机头方向和功率配资操盘开户,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往往不足百公里,而空警-500配备的L波段数字相控阵雷达,能在480公里外锁定雷达反射面积仅1平方米的目标。
在这次演练中,预警机通过“方位70,距离180”的语音通报(实际战时会通过数据链实时传输),提前为歼-10C编队标定了隐身战机的位置。这种探测能力背后,是空警-500采用的三面阵雷达布局——三个雷达天线分别覆盖120度空域,实现360度无死角扫描,配合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能从复杂电磁环境中精准识别隐身目标的微弱回波。
更关键的是,预警机的存在让空战从“单机对抗”升级为“体系对抗”。当隐身战机试图通过超低空突防或电子干扰规避雷达时,空警-500能居高临下持续追踪,并将目标动态实时共享给整个作战编队。这种“空中指挥所”的角色,让隐身战机的“隐蔽突袭”战术失去了用武之地。
数据链:战场信息的“高速公路” 在预警机锁定目标后,歼-10C编队的行动堪称教科书级协同。按照传统空战模式,飞行员需要通过无线电逐字通报目标参数,整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十秒,而这次演练中,所有战术指令和雷达数据都通过高速数据链瞬间完成传输。
这种数据链采用类似美军Link16的时分多址技术,能让多架战机共享同一张“战场态势图”。比如,当02号机发射导弹后,其火控雷达因隐身战机机动而丢失目标时,03号机的雷达数据会立即通过数据链补位,确保导弹始终处于有效引导范围内。这种信息共享的实时性,让整个编队变成了一个“分布式大脑”,任何一架战机的传感器都能为其他成员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画面中出现的“方位70,距离180”其实是节目效果。真正的战时环境下,数据链会自动将目标坐标、速度、威胁等级等数百个参数压缩成毫秒级数据包,通过加密信道传输。这种“静默通信”不仅避免了语音泄密,更将目标处理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A射B导:改写空战规则的“战术革命” 当02号机发射的中远程导弹离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由于隐身战机突然机动,发射载机的雷达无法继续跟踪目标。此时,编队指挥长机果断下令“03号机扫一下”,这正是现代空战中A射B导战术的经典应用。
所谓A射B导,就是由一架战机(A)发射导弹,另一架战机(B)负责后续的制导引导。在这次演练中,02号机发射导弹后,隐身战机通过机动使自身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缩小,超出了歼-10C火控雷达的跟踪范围。关键时刻,03号机迅速调整雷达波束,接替02号机继续为导弹提供目标信息,直到导弹进入末段主动制导阶段“睁眼”命中目标。
这种战术的革命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空战中“发射即不管”的局限。以霹雳-15导弹为例,其射程超过200公里,但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有效作用距离只有约50公里。通过A射B导,导弹的中段飞行可以由友机持续提供目标更新,相当于将导弹的“眼睛”延长了150公里。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让隐身战机的机动规避失去意义——无论它如何转向,整个编队的雷达网络都能接力追踪。
这次演练揭示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作战理念的升级。当歼-10C发射的导弹命中目标时,画面中闪过了预警机、电子战机、地面指挥中心的联动画面,这暗示着真实战场环境中,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战友”在协同作战。
例如,电子战机可能提前对隐身战机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进行压制,削弱其战场感知能力;地面反隐身雷达则提供多维度的目标数据,形成立体探测网络;而指挥中心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在瞬间计算出最优拦截方案并分配作战任务。这种“空天地一体化”的作战体系,让中国空军在面对五代机时,不再依赖单一平台的性能优势,而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以体系破代差”。
事实上,这种体系作战能力已经在实战中得到验证。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斗机正是依托中国提供的预警机和数据链系统,在超视距空战中击落多架印度“阵风”战斗机,而自身无一损失。这说明,当预警机、战斗机、导弹、电子战等要素形成有机整体时,即便是四代半战机也能对抗五代机的威胁。
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